「嘉科教育的歷史英語閱讀之旅」
鄭德音
讀歷史是學生建立豐富詞彙量,增強閱讀能力,練習總結故事綱要,了解世界大事最好的方法,像是真人真事的小說故事般,既引人入勝,又有如讀偵探小說般, 可以訓練思考的習慣。
但,究竟為什麼要讀歷史?
把這個問句改為「為什麼要讀偵探小說或寫日記」,讀者就很容易回答這個看似大哉問的問題:誰?發生了什麼事?什麼時候發生的?在哪裏發生?為什麼發生了?
首先是故事。 過去的故事,人人都好奇,第一個問題是:「誰的故事?」「他/她們遭遇了什麼事情?」「這些歷史人物克服了什麼障礙?」或者, 「為什麼失敗了?」接下來,讀歷史的人就要細想,「這故事說得合理合情嗎?」「作者憑什麼得到這樣的結論?」「有什麼證據?」「作者理論的基礎是什麼?」, 最後,讀歷史時還要再追問,「這個歷史故事教導我們什麼?」「這些故事能否解釋說明人是什麼?」「他們在歷史上有什麼重要性?」
那麼要如何引導學生讀歷史書呢?這個問題可以從不同的年齡階段來探討。
(1) 小學生要如何讀歷史?
對低年級得小學生而言,先要檢視書名,封面,以及目錄。清楚地在筆記本上寫下作者的名字嗎出版日期,並用一個簡短句子寫下作者的身分(學者,作家,詩人, 工程師,。。。), 並從目錄中看看作者如何架構這本書。
然後再看看作者有沒有說明她/他為什麼寫這本書?先讀書的前言或著導論,如果沒有導論,就先讀第一章,主要是尋找作者寫作的原因或動機。比如說有些作者想要藉由歷史故事說明善惡的區別,以便教導讀者趨善避惡。
再來就是尋找歷史故事中的主要事件是什麼。看看作者把重心放在哪一方面的具體素材?養成習慣畫出歷史時間軸,並且學習把每一章中的最重要事件寫下來。
其次便是研究故事的主角是誰。是關於一個人,還是一群人,還是一歷史故事個國家?如果是關於個人,有沒有還包含業者個人有關的其他人?這個歷史故事的角度是從誰的觀點來寫的?有權勢的有錢人?還是底層社會的貧窮人?如果是關於一個國家,這個國家有什麼獨特的地方值得書寫?這個國家裡的人都是些什麼樣的人?戰士?學者?工人?政治家?這個國家有什麼地方優於他國?
讀歷史, 還要關注這主人翁面對什麼樣的橫逆和挑戰?作者對這些橫逆挑戰提出什麼樣的解釋?橫逆挑戰來自何處?誰該為這些橫逆挑戰負責?比如說中世紀時的歐洲面臨了黑死病的襲擊,有時候是高額稅賦問題,有時候是戰爭的問題,又有些時候是風俗習慣的問題。
尋找出究竟是誰造成這些橫逆挑戰是讀歷史很重要的關鍵問題。比如說,為什麼會有美國獨立戰爭?作者提出的理由合理嗎?
歷史故事中的主角最後的結局如何, 也是讀歷史很重要的知識。讀歷史故事時, 最有意思的部分便是了解「主角面對這樣的橫逆挑戰,他如何應變?」他做了什麼事?他的困難時如何被克服的?如果主角失敗了, 他做錯了什麼?他是勇往直前還是畏縮退卻?這些故事發生在何處?何時?
(2)中學生要如何讀歷史?
對初中生而言,讀歷史需要開始審查故事的精確度。就好比在看電影或讀小說是,他們會問:「這個故事情節合不合理?」這個階段要開始注意歷史故事作者的觀點, 並且開始思考作者的描述與說明是否合乎邏輯,作者如何使用資料證據來建立他的論點,最重要的事,中學生要開始探詢歷史故事作者想要轉達的是什麼主張?
想要快速了解作者對於歷史問題的主張,有一個很簡便的方法, 那便是翻閱每一章的最後兩個段落,或每本書的最後一章。因為,每個學生都要懂得,「最初」和「結尾」,永遠是文章最重要之處。有些作者會把結論在最後倒數第二個段落, 最後一個段落則擔任修辭潤飾的功能。讀者應當以色筆把這些結語標出。
近代學者胡適之先生曾說,「歷史是個任人梳妝打扮的小姑娘。」這話說得有原因,因為每一個歷史作者都試圖回答某些關於過去的問題。因此,讀歷史需要經常問:「這些陳述回答了什麼問題?」比如說,美國黑人作家W.E.B. Du Bois (我很尊敬的一位作家)在The Souls of Black Folk書中提出,「南方的黑人為他的民族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應該要自求多福,還是求他人垂憐?」他的回答是「黑人應當向全世界揭露美國南方與北方的罪行,並積極參與社會改革。」對中學生而言,尋找出這種問題,並釐清作者的立場和觀點,是讀歷史非常重要的批判習慣。
與此同時,還需要進一步了解歷史學者所使用的資料來源為何,書寫歷史的作者有沒有說明他的參考資料來源?因此閱讀書本的參考文獻便成為重要的閱讀習慣。作者得參考資料主要來自於書籍書信期刊,口述歷史,或者只是引用其他作者得說法?有沒有引用到報刊雜誌廣告影片電影音樂?引用的是原始數據還是經過處理得出結論的數據?作者搜集資料的範圍夠不夠寬廣?有沒有可能觀點過於狹隘?
當然,更重要的是,作者所引用的證據能夠強而有力地支撐他的論點嗎?比如說,如果W.E.B. Du Bois控訴美國南方政府和北方政府的罪行,那麼他需要歷歷舉證,以站穩他的歷史立場。他同時也要證明當時的黑人同胞並沒有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為自身的利益而努力。
(3) 高中生要如何讀歷史?
在中學時期學習了歷史學者書寫歷史的方式,試圖回答的問題,以及所使用的參考文獻來源之後,高中學生學習歷史便要開始思索這些歷史結論的涵義了。這些歷史學者在經過對歷史事蹟的潛心研究之後,對人性以及人類面對周遭環境的生存努力,有些什麼特別的看法?
這個時候的學生已經大略了解了歷史論點,並且在理解了作者的歷史觀點之後,可以再進一步探索「歷史的功能是什麼」這個問題。歷史是作者客觀陳述的事實,還是為了表達國家民族的榮譽感?是為了從分析歷史事件來了解現代社會現象?是緬懷過去的榮耀,把過去視為典範,還是以史為殷鑑,企圖避免重複歷史錯誤?或者,作者想要提出與前人不同的意見?這些問題,都是高中生在讀歷史時可以思索的問題。
不僅如此,高中生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進一步思考,「歷史的巨輪如何往前邁進?」歷史的軌跡是否循著某種軌道發展?歷史是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 還是反其道而行?社會變得更加秩序井然還是紊亂失序?歷史上那些方面進步了,而那些方面有退步了?或者,這些歷史故事並沒有顯現任何前進的跡象?當歷史作者寫下他的結論時,高中學生應當思考:「這位歷史作者對人性的認識,理解,與信仰是什麼?」他/她對於「人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
(4)歷史學者研究歷史的心得:
關於以上這些問題 我們可以拿二十世紀的美國知名歷史學者Will Durant夫婦為例,看看他們費時五十年研究了人類文明史之後的心得是什麼?我們先聽聽他如何看待歷史:
「歷史學者經常過度簡化問題,在還沒有完全理解歷史的複雜性之前,便倉促在紛然雜陳的歷史事件中選取少數事實,往往過度簡化問題。」
「我們對歷史所知有限。在蘇美文明或埃及文明之前或許有更多不為人知的文明。對於歷史,我們才剛踏入門檻。」
以下三十五個簡短的結論,便是歷史學家杜蘭總結他研究歷史的心得:
-
謙虛是第一堂課。歷史課依生物法則運作。
-
生命是競爭。
-
生命是選擇。有強大生存的物種,也有脆弱滅絕的物種。
-
生命是繁衍,但會受饑饉,戰爭和瘟疫的節制。
-
歷史是色盲。(任何民族都可能創造文明。)
-
歷史無善無惡。
-
邪惡的源頭可能來自善意。
-
道德律乃普遍而必須的。
-
道德觀念把社會秩序帶入原始的混沌狀態。
-
宗教信仰式微則道德必敗壞。
-
宗教的起源似乎與道德無關。
-
教育普及後,神學的光環便趨黯淡。
-
宗教的生命不斷, 且習於重生。
-
歷史是經濟的脈動。
-
財富集中乃自然而無可避免的現象。
-
歷史恆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間的財富分配問題上搖擺不定。
-
革命往往摧毀財富,而非重新分配財富。
-
真正的革命是心智的開發。
-
智識可用來建設也可以用來破壞。
-
歷史洪流中最堅強的莫過於思想。
-
人類的聰明才智足以跨越地理屏障。
-
時勢造英雄。
-
集體社會本能遠不如個人本能來的強烈。
-
不平等是自然律則。
-
自由與平等勢同水火。
-
自由的先決條件是節制。
-
自由與秩序需維持巧妙的平衡。
-
「干涉最少的政府」在初期可以讓個人獲得自由,但助長它的客觀條件已經隨著城市化人口密集而一去不返。
-
所有政治型態中最艱難的是「民主政治」。
-
但民主政治也是危害最少的政治型態。
-
戰爭乃歷史的常態。
-
戰爭的原因與個人之間的競爭雷同。
-
除非有星際戰爭,人類不可能和平相處。
-
文明也經歷「成住壞滅」的階段。
-
但文明生生不息。
讀歷史的高中生當然也要以批判態度來看待杜蘭教授的這些高見,而不必全盤接受他的觀點。歷史應當啟發他們繼續探索下面幾個問題:
(1)人的意義何在?
對哲學家John Locke而言,失去自由便失去人的意義。對社會學家和教育家Mary Wollstonecraft而言,沒有接受教育的女人也失去人的意義。對瑞士歷史學者Jacob Burckcraft而言,人若不能先認知他的個體性, 再視自己為社會的一員,便失去人的意義。高中生在讀歷史時,需要不斷思索歷史人物的追尋意義,以幫助他們了解自己人生的意義。
(2)為什麼歷史會「走樣」?
這個問題的答案直接反映出歷史學者以及讀者對於人性的理解。從歷史事件的衝突抗爭中,邪惡與爭端的源頭是什麼?為什麼有人要對她人迫害?何以有人居住在髒亂的環境?是因為貪婪,殘暴的天性,不道德,非理性,還是基於根深蒂固的優越感?
(3)在歷史書中所讀到的歷史和當前社會問題有何關聯?
這個問題的根本議題是:歷史學者所陳述的歷史有沒有扭曲真相,歪曲事實,以達到影響讀者的目的?作者尊重學術倫理和良知嗎?他是持平的報告歷史, 還是帶著有色眼鏡企圖混淆公眾視聽?
(4)歷史詮釋的角度是否可能不同?
這個問題延續了前一個問題,牽涉到同樣的事實,同樣的數據,是否可以得出不同的歷史結論?
這麼看來,讀歷史從宛如偵探小說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 隨著學生年紀漸長,逐步成熟為愈來愈深刻的人生課題,而在長時間的閱讀裡,學生也養成了對社會的歷史和當代責任心以及對一切事物採取批判性思維的習慣。
這正是我們有望於年輕一代學生的歷史素養!